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南充故事大街小巷 奎星楼社区:寻根百年建筑的荣光

奎星楼社区:寻根百年建筑的荣光

雄伟壮丽的奎星楼。

位于奎星楼社区的红军纪念园一景——强渡嘉陵江雕塑。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虹 文/图

嘉陵江在苍溪县城南15公里和阆中古城相遇。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阆中古城与黄花山隔江相望。黄花山上坐落着一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名曰奎星楼(又名魁星楼)。民间传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命运有差分,缘在文魁星。”这为“奎星”二字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在阆中,以“奎星”二字命名的不在少数,尤其以江南街道奎星楼社区最为集中,如:奎星街、奎星农家乐、奎星酒楼……人们对“奎星”二字的偏爱可见一斑。

A 因奎星楼而得名

“在我的印象中,‘奎星’二字作为地名使用至少有60余年。”今年69岁的奎星楼社区居民凌朝全,是原奎星村党支部书记,说起这段历史,他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叫做蓼叶沟,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里的临江社和奎星社合并为锦屏公社十大队,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乡(镇)建制,该地取名奎星村。2005年,奎星村建制调整为奎星社区,2007年,原五里村与奎星社区建制调整为奎星楼村,2011年,奎星楼村建制调整为现在的奎星楼社区。建制虽调整多次,但“奎星”二字却保留了下来。

原来,“奎星”二字,正是来源于辖区内这座远近闻名的奎星楼。这座楼陪伴着当地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大家对‘奎星’二字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奎星楼位于黄花山上,小时候的凌朝全只要一到外面放牛,便喜欢把牛栓在奎星楼下,爬上奎星楼,俯瞰整个阆中古城。

“现在的奎星楼是后来重建的,我记得小时候的奎星楼是木质结构,连顶三层,奎星楼两侧还建有房子,竖了雕像,奎星楼无人看管,村民可以随意进出。”凌朝全说。

但奎星楼为何人所建?又于哪年重建?凌朝全已说不清。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的《阆中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奎星楼在嘉陵江南岸黄花山上,旧有奎星阁,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川北道黎学锦拆移城中改建中天楼,迄光绪戊子年(公元1888年)川北道黄槐森因其遗址重建层楼。楼既成,是岁登贤书(当年中举)?者四人,而捷南宫(中进士)者亦先后辉映,询所谓人文蔚起,山川增色矣。”

奎星楼社区党委书记王林介绍,重建的奎星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并于1988年再建。如今新建的奎星楼高36米,为4层琉璃瓦高楼,配置四合院落,雄伟壮丽。

B 这里出了一名大将军

除了奎星楼,让社区人们引以为傲外,“马大人”在当地同样声名赫赫。

马大人是谁?从小听着马大人故事长大的凌朝全对此记忆犹新。“马大人就是马德昭,是我们社区土生土长的人物,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小受到其父亲的严厉管教,长大后走进军营,披肝沥胆,建功立业,成为了名扬华夏的清代同治皇帝时期的著名大将军。”

据《阆中史话》记载:马德昭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白天习文,晚上练武。岳飞女婿张宪也是阆中人,马德昭受其抗金报国之壮举的影响,从小立志习武报国。

马德昭十六七岁时,已健壮如牛,武艺超群。为实现英雄梦,他走进了军营。不到10年,马德昭就从士兵当上了直隶(天津)大名总镇。此时正是大清西北部犯事之秋,咸丰帝思虑千将,过目万军,挑来选去认定了马德昭为陕西总兵,并兼甘肃固原提督。马德昭不负众望,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战守并用,退进随机,或扰击皖豫之敌,或护卫潼关要塞,或驻守蒲永防区,凭一将而稳中原,被人誉为“南北之长城”。

但他在年轻气盛率军驻扬州镇压太平天国时,受上方旨意而一炬烧了扬州古城,留下千古遗恨。他晚年写自传体《怀怨录》回忆时,对此表露出深深的内疚和不安。他在军中红极20余年,但依然免不了“壮岁早辞官,归乡独赋闲”的悲凉。

1872年初秋,48岁的马德昭带着一帮随从回到了老家蓼叶沟(今奎星楼社区)。在家乡,马德昭不再过问军政之事,一心扑在了打造自己的府第———马家公馆上。他在蓼叶沟(今奎星楼社区)用6年时间打造了占地约130亩的木结构“马家公馆”,成为晚清以来川北官阶最高的官宦宅第,也是规模最大、富丽典雅堪称极致的私家园林,其名气广誉川陕,阆中民间妇孺皆知。

C 马家公馆成村小

马家公馆,名盛一时,直到民国时期,仍是人们尊崇夸耀的阆中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马家公馆分给了当地的农民居住,但马家公馆的大厅被用作村小保留了下来,分成了几间教室。奎星楼社区办公室主任、网格管理员谭垒宜1975年出生,小时候,还曾在马家公馆上过学。那时候的村小有幼儿园和一至三年级,共有3个班,100多名学生,每隔一年招生一次。

在谭垒宜的记忆中,那时村小教学条件差,长长的石板搁在用石头做的垛子上,就是课桌。几十张石桌子排列整齐,黑黢黢的。好在板凳是木头的,但不能满足一张桌一条凳,有的同学只得从家里带凳子去坐。夏天石板非常凉快,学生们抢着在课桌上午休,但一到冬天,石头桌子冷得像冰块,学生就从家里拿一些柴火,凑在一起烧火取暖。

这种日子持续到1984年。为改善学校条件,村里后来新修了奎星楼小学,还号召村民一起参与建校。谭垒宜还记得将旧村小的瓦和木头等材料往新学校搬的场景。新学校建好后,谭垒宜正好念完三年级,就到新村小上课了。旧学校逐渐被拆除,马家公馆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又建起了思源实验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了少年儿童求学的乐园。过去,石桌上课的年代成为了凝固的历史。

D 文化旅游胜地

如今的奎星楼社区已告别了过去鸡鸣犬吠的村落式生活环境,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如今社区内有鳌山圣境、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中华传统文化博览城等文化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与锦屏山、南津关古镇形成旅游环线,与状元洞、四川贡院、文庙等景区连为一线,成为阆中科举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在中华传统文化博览城,只见里面包含中华本源文化、文字、建筑在内等多重主题文化。馆内设有陶艺、绘画、中医、染织、拓印、造纸等多个实践教室,市民可以在此学习文化知识,经历一段奇妙的文化追寻之旅。

在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6米、长20米的偌大雕塑,展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在苏区人民的支援下,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嘉陵江的英勇场景。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充市级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经过红军烈士纪念园,来到黄花山半山腰,进入鳌山圣境景区,沿着蜿蜒的山路拾阶而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屹立在山顶之上的奎星楼,经过狭窄的楼梯登顶环望,只见脚下江城如画、碧波行舟,“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之美景尽收眼底。

奎星楼社区小档案

奎星楼社区地处嘉陵江南岸,与阆中古城一江之隔,辖区面积4.78平方公里,总人口13256人,辖8个居民小组。南北长2.1公里,东西长2.28公里。

奎星楼社区境内属浅丘地貌,海拔一般200米至400米,是典型的平坝浅丘区,现辖区有鳌山圣境、红军纪念园、中华传统文化博览城等文旅景点。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21/1102/3710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