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首页幻灯 一门手艺坚守55年 乡村剃头匠服务四邻八方群众

一门手艺坚守55年 乡村剃头匠服务四邻八方群众

IMG_20191111_112750

这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店铺:水泥地坑坑洼洼,石灰刷白的墙面满是灰尘,就连纸糊的招牌都没有。用老杜的话说,他在这里干的却是“有头有脸的事”。

11月11日是阆中市洪山镇的当场天。临近午饭时间,老杜还在他的店铺里忙活。洗剪吹,加上刮胡子修面,73岁的老杜依然手脚麻利,全套活一气呵成,打理完一名顾客不到20分钟。这门手艺,老杜已经干了55年。

18岁那年,生在农村的老杜在父母的教诲下,本着“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学习理发,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就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那时,他这个职业有个斯文的名字,叫“待诏”。

有考证文章论述,“待诏”原是古时候的官名。到了宋元时期,理发匠被称为“待诏”,正如卖茶水的被称为“茶博士”一样,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之意。

手艺学成后,老杜开始独当一面。那时候,农村人理发实行包年制,最初每个人每年6毛钱,后来涨到八毛、一块、一块五……后来,老杜到场镇上租下这间铺子,租金很便宜,每年200元。老杜剪一个头,也收得很便宜,只收6块钱。

“你不理发,怕是连婆娘都讨不到。”坐在铺子门口条凳上的一个老顾客跟老杜开玩笑。听到这话,坐在一旁的一名老太婆顿时开心地笑了———她就是老杜的妻子,每场陪着老杜来店铺里工作。

洪山场逢一四七当场。每逢当场天,老杜和老伴就早早起床,从附近的家中赶到铺子里,烧好热水,等待顾客上门。老杜的客人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熟客,隔段时间就到老杜这里剪个平头、刮个胡子。老杜和客人每一次见面,似乎成了习惯,一起摆几句龙门阵、说些新鲜的趣事。

如此下来,老杜每个月有四五百块钱的收入,还不会耽误庄稼农活。“等我理不动了,就不做了。”老杜说,他没有啥想法,在他的人生里,理发和种庄稼,以及吃饭睡觉,都是浑然天成的事。(王玉贵 文/图)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9/1114/302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