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放弃30万年薪返乡 90后小伙创业做“新农人”

放弃30万年薪返乡 90后小伙创业做“新农人”

1b9ab22e1edd08debc8870afbfdeba57

“新农人”谢松

1990年出生的谢松,若非特地介绍,很难把他跟农田联系在一起。 学习汽修专业的他在沿海城市有一份收入不薄的工作。 但为了心中的“田园梦”,他毅然回乡承包了500亩荒地。 从繁华都市回到农村, 谢松不仅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No.1 放弃高薪工作 回乡承包荒地

“我在沿海发展得还可以吧,年薪差不多有30万。但是我的根在农村,我还是要回农村发展。”29岁的谢松这样对记者说道,但回乡创业的路远不止他想得那样简单。

“好不容易走出农村,还闯出了一点名堂,如今却要再回农村,父母亲是坚决反对的。”谢松说,他也很理解父母的想法,当农民不易啊,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也仅够温饱。

“村里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土地成片撂荒,地里杂草丛生,看着就心疼。”谢松继续说道,勉强说服家人后,2014年他在老家南部县肖家乡石宝地村流转荒地400余亩,开始开荒垦地。

“搞汽修,我是专业的,当‘农民’,我一窍不通,桩桩从头学,件件亲自干,工作时间每天最长要干十几个小时, 又是老扳又当雇工。”谢松坦言,回乡的日子困难比想象的多,艰辛更难以言表。

No.2 发展现代农业 获得“种植能手”称号

“我最初的想法是搞种养结合。”谢松说,土地整理结束后,他专程到阆中市洪山镇一家养牛场打工,学习养牛技术。后考虑到发展养殖业易污染环境, 谢松立即改种玉米。

“按照亩产800斤、 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加上玉米秸秆的销售价格,当年的收入预计可达40万元。”2015年8月,谢松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心里乐滋滋的,可忙完秋收盘点收入, 却发现亏损了10余万元。“土地租金10多万,种子、农药、化肥,这些都是硬性支出, 再加上运输成本、 人工成本等。”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亏损,让谢松“压力山大”, 原本就不赞同他回家搞农业的家人,反对声音更加强烈了。

倔强的谢松偏就不信这个邪, 他始终坚信,现代农业大有可为。于是,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他时刻思考着如何扭亏为赢。

机械化作业、政策红利对农业的加持,让谢松看到了未来大好的前景。“2016年开始购买收割机、玉米秸秆自动打捆机,提高机械化率。”谢松回忆,2017年,在原县农牧业局的帮扶下,硬化了3.5公里机耕道,解决了运输难题。2018年, 谢松经营的合作社扭亏为盈,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 为此, 他还获得南部县“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种植能手”称号。

No.3 “新农人”风生水起 带动村民致富

今年5月,市农业科学院将谢松的农业合作社确定为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试验新玉米品种, 同时为谢松提供施肥、除草、除虫等一系列技术指导。谢松说,这既是对他的肯定, 也是对他的鼓励。“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我的底气更足、干劲更足。”

2018年合作社逐渐走上正轨后, 谢松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在黄金镇、群龙乡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同时,为了回报乡亲们,谢松还将高粱种子免费发给周围群众, 然后以市场价格回收高粱, 同时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务工机会,每年支出人工工资近10万元。

“基地的玉米秸秆供应给县内一家大型养殖场, 其他粮食直接销往成都一家粮食公司,销路不愁。”谢松说,他又专门到宜宾学习酿酒技术, 准备建一家酿酒厂。“等酿酒厂建好后,我要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自酿白酒,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南部这方水土的味道。”(刘茂超 记者 祝真珍 文/图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9/0828/292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