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二级头条 南充建成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南充建成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4月16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18年,全市布局了首批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从评审到补助到管理的政策体系,重点实验室开启发展新篇章。

去年,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380人,完成国家级课题18项、省级课题42项、市级以及横向合作课题160项,取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24项、专利授权34个,SCI收录论文31篇,为南充区域创新实力跨越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科学布局 提高本土科研创新能力

我市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谋划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工作,出台了《南充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南充市重点实验室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政策。历时一年,坚持公平公正、科学布局、宁缺勿滥的原则,经过纸质评审、现场考察、综合评议、严格把关,从45个申报单位中最后认定了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市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市级科技研发平台空白。这批市级重点实验室覆盖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涵盖自然资源、医学影像、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基本形成了领域广泛、门类丰富、布局合理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体系,成为冲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选手”。市级财政兑现了每个实验室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资金,各级各相关单位还将从人才培养、项目安排、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实验室配套支持。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体系初成。

“我们注重招才引智,加大对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人才聚合洼地效应初步显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引进博士专家人才34名、硕士人才56名,大大优化了研发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特别是市畜禽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制订出台了每引进1名优秀硕、博士人才配套50万元引进资金的政策,先后引进了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预防兽医博士后、贵州大学预防兽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人才方面,2018年,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培养在读博士13名、硕士研究生上百名、本科层次实验技术人才近千人。其中,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培养在读博士3名,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首批“青马工程”入选1人。肿瘤分子诊疗重点实验室培养检验研究生21名。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培养大数据处理本科人才600余名,有力提高了本土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选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科研课题实践等方面实践超过80人次。

成果显著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随着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已有不少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落地“生金”,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不断成功转化,进一步助推我市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2018年,农业领域实验室中,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取得专利20余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15个,培育多元化蚕品种3对,研制半自动蚕饲育设施设备新产品4个,建成桑食品生产线6条和9个优质蚕茧、良桑种苗及果桑生产基地;农作物品质育种重点实验室完成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十多项新品种研究,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植物新品种10余项,承担市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40余项,实验室还收集并开展了新品种、稻瘟病、稻曲病抗性展示区174个,建立了人工直播高产高效水稻技术百亩示范片7个;畜禽疫病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800余人次,解决“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技术需求64个,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医学领域实验室中,磁共振造影剂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授权专利1项;个体化药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当年发表SCI论文7篇、出版中文论著11部,新立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经费100余万元;代谢病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研究出有效抑制代谢性炎症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筛选出柴胡皂苷B2等化合物有望开发成为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病的治疗药物,完成乙脑寨卡嵌合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并成功拯救了嵌合病毒,探明转录因子NFE2L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信息化领域实验室中,自然资源空间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4项502万元;机器人工程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参加全国无人车智能挑战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施市级以上在研项目26项;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搭建完成了大数据应用产品平台。

开放合作 科研阵地效应初显

“2018年,市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文交流等工作,成为了南充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品牌效应,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学科领域和行业产业中的美誉度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栖动物繁育及其利用重点实验室聘请“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胡锦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计翔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等业内顶级专家为学术委员,磁共振造影剂重点实验室与四川大学艾华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肖友利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吴宗铨教授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自然资源空间挖掘重点实验室也集聚了一批国家高级实验师、注册测绘师等高层次人才共同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

市级重点实验室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大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了实验室“物”与“人”等资源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并积极与学会、协会联系沟通,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按相关规定向社会开放,为我市上千名中、小学生提供了科普宣传。(记者 王萍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9/0419/274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