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夯实绿色生态底色 南充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夯实绿色生态底色 南充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南充城。 本报记者 张力 摄

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南充城。 记者 张力 摄

南充实践

我市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生态环境问题,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发展,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南充城市最靓丽的底色、最独特的优势、最响亮的名片,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共享绿色福祉,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1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南充市污染防治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强力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2018年,全市聚焦城市扬尘、露天燃烧、燃煤锅炉、“散乱污”企业、机动车辆、挥发性有机物“六大”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主城区PM2.5平均浓度较基准年下降21.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0.4%。

城市污水处理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我市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垃圾污水处置三年推进方案,全市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03座。

“目前,全市县城以上建成并投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有9座,在建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有7座。”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市主城区现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和富余污水设施5座,污水处理能力29.75万吨/天(其中富余污水设施14.75万吨/天)。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市荆溪污水处理厂、嘉东污水处理厂、文峰污水处理厂将陆续建成投运,届时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将达约30万吨/天。新建污水处理厂投运后,城区富余污水应急预处理设施将逐步关停。

嘉陵江是南充人民的“母亲河”,保护一江清水是全市人民的共识。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统筹实施流域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湖库生态保护、饮水安全保障“四大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小流域水质全覆盖监测。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全力推进,实现了四类河长全面覆盖、工作体系全面建立、流域水质全面改善的工作目标,嘉陵江干流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2018年以来,27条市级河长河流59个考核断面和27个出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9.8%、96.3%。

“我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创新设立河道警长、记者河长、民间河长,深入推进‘六个一’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全面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创新开展‘20项专项行动’,使河长制各项制度及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市级河长巡河检查76次、县乡两级河长巡河检查27280次、记者河长暗访督查60余次;开展“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修编工作,现已形成嘉陵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修编稿,启动剩余26条市级河长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修编。

2 夯实绿色生态底色 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我市紧紧围绕市委“155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总目标,全力以赴推进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夯实绿色本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去年,我市启动木本油料之乡建设,培育以花椒、核桃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全年,南充新建木本油料基地20万亩,巩固提升10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0余家,生态旅游收入达33亿元。

3月16日,在营山县清水乡清水村嘉实农牧专业合作社花椒基地,村民刘昌华在忙着除草、施肥。“产业发展得越好,我们的收入就越高。只要勤劳,日子就越过越红火。”刘昌华说,他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近2万元,而妻子廖雪梅也在基地打零工,每年收入1万元。此外,他家的土地流转后还有土地租金、产业周转金分红等收益。与其一样,通过在基地务工增收的还有村上以及邻村的其他村民。

除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我市还实施了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增加南充的“含绿量”。去年,我市以点示范建设了一批高规格高质量的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大规模绿化示范点12个,造林示范面积0.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61.5万株。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荒山裸露、生态脆弱的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顺庆区新复乡七坪寨2处市级造林绿化示范点,该局造林面积1500亩,并进行管护和及时补栽,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各县(市、区)也大力推进县级示范点建设,顺庆区启动实施了新复乡七坪寨周边山体绿化、同仁乡四方湖周边绿化、华凤至同仁道路两侧及骑游道绿化等绿化示范项目,栽植红枫和桂花8000余株;高坪区在螺溪河沿岸建设溪河绿化示范点,栽植柳树2万多株;嘉陵区在示范点造林200余亩……

去年,全市累计营造林47.22万亩,森林资源面积达到760万亩,林地保有量达到608.14万亩,森林蓄积达到2328.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0.64%。

为有效巩固绿化南充成果,提升绿化成果保护水平,我市加强了新建绿地保护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强化城区林木养护,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免费开放等措施,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高坪凌云山、阆中盘龙山、营山太蓬山、蓬安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提档升级,实施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开发补助资金项目,完成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森林质量提升及基础设施年度建设任务,加快建设顺庆青龙山森林公园,实施仪陇县城金鱼山公园绿化。”市林业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将同步推进阆中构溪河、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等国省级湿地公园景观打造、提档升级,加快湿地生态修复和完成基础设施年度建设任务,加快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湿地公园。

3 低碳节能降耗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8年,我市深入贯彻工业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抓好工业节能降耗综合治理、不断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制定并下发了《南充市2018年度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明确了以水泥、化工、砖瓦等行业为重点淘汰领域,制定了淘汰计划,同时结合“散乱污”整治和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大力促进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年,完成淘汰落后生产线或企业127户;开展“散乱污”专项整治工作,全市梳理排查“散乱污”企业6115家,全面完成整改并恢复生产3362户企业,关停764户,完成搬迁84户,整治整改1905户。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工业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7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去年10月,我市获准建设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生态文明建设专项等方式支持基地建设。

南充经开区涉及循环化改造项目共9个。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炉渣综合利用处理项目;在建项目为南充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南充新材料产业园热电中心项目等6个。

为创造更加优质、快捷的绿色出行方式,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能源推广作为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全力保障市民绿色安全出行。目前,市公交公司现有运营车辆,全部为新能源纯电动、气电混合和CNG清洁能源公交车。去年,我市大力推广了由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在南充本土生产的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87辆,进一步改善了市民乘车环境,为南充发展创造更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今年,我市将继续增加113辆“南充造”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源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绿色公交服务,推广新能源汽车也是一种趋势,为此,我市正加紧配套充电桩。”市发改委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在马市铺公交中心站、西山公交换乘站、师大路公交换乘站、天乐谷景区停车场、高坪现代物流园区、高坪区政府广场停车场等位置布局新建了3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仅满足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还能同时为其他社会电动车辆充电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今年,我市将积极展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市民知晓。(记者 王萍)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9/0327/2714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