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点赞!央视聚焦高坪 “飞地扶贫”模式

点赞!央视聚焦高坪 “飞地扶贫”模式

溪头乡成片发展的柑橘产业园。

溪头乡成片发展的柑橘产业园。

2018年9月中旬,高坪区溪头乡迎来一场难得的盛事:全省产业扶贫专项工作培训会200余名与会者,深入田间地头参观。高坪区脱贫攻坚六大体系保障及四大机制,受到全省业界高度评价。

“溪头乡把一个贫困村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水美新村’,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省扶贫移民局一级巡视员王小刚坦言。

91个贫困村产业线安家

位于嘉陵江畔的溪头乡,近年来脱贫攻坚亮点频出。当地利光、红光、玛瑙等村2017年以来相继脱贫。圈内人发现,这些村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高坪百公里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带上,都充分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全区着力创新举措、创新机制,在产业富民、思想引导、结果运用等方面呈现多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提及脱贫攻坚感受,高坪区扶贫移民局局长陈伟如数家珍。

2018年,高坪区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该区创新思维,全域布局奔康产业。坚持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庭院经济补充的原则,巩固提升“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

新建、拓展双叉河-中法农业科技园特色观光产业带等三条产业环线,连片发展柑橘、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50万亩。全区352个行政村、91个贫困村全部嵌在产业环线上。

同时,按照“联户建园、分村建园、联村建园、跨乡建园”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金融支持、科技支撑、龙头带动、村级组织的原则,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91个,形成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实现贫困村“村村有园”、贫困户“户户入园”。

央视聚焦“飞地扶贫”

针对部分重点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一时难以见效、脱贫形势严峻的实际,该区积极探索“飞地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的内涵,就是将产业扶持基金或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资金,跨村组、跨乡镇、跨区域、跨行业入股到产业园区。”陈伟解读,农业企业、专合组织或工业企业,实行保底分红加二次返利,从而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去年8月以来,央视七套《聚焦三农》、人民网、四川日报等媒体相继关注高坪这一创新举措。同时,被省脱贫攻坚简报等广泛推广。

“创新建立扶贫产品产销体系,将产业扶贫作为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高坪区副区长寇兴奎说,与区内三环电子、富牌农机、鸿升建筑、浙江传化、明宇集团等知名工业企业达成协议,建立起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坐享企业红利的跨行业“飞地扶贫”模式,巧妙地将资助资金以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获利。

充分激发起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该区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脱贫奔康之路。黄溪、万家、鄢家、会龙乡镇老弱病残特殊群体125户412人,将小额信贷资金504万元打捆,按1万元/股入股企业,贫困户每年坐享不低于12%的保底分红,入股贫困户每年每股享受1200元返利,确保了持续稳定增收。

入股分红助力增收

2017年,该区青居镇烟山村实现整村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05人。所走的脱贫路值得借鉴。”该区扶贫移民局王超说。

当年,该村在脱贫攻坚中瞄准建立柑橘产业基地,引进四川吉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村流转土地规划成片栽植柑橘2000亩,以美国奈维琳娜脐橙为主要品种。为加强产业园增收带动力、扩大脱贫成效,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该村升级改造产业环线道路7.5公里,维修山平塘4口、蓄水池26口、水渠4.7公里。

与此同时,依托“吉言”,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奔康产业园+贫困户”模式,贫困户除土地租金和园区务工获得收入外,还通过吉言农业公司返租倒包、劳务承包、资金入股方式获得收益。全村流转土地2500亩,平均每户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入园务工每人收入3000元。返租倒包的贫困户按400元/亩的标准,自我经营管理,年底按5元/斤进行保底回收,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至3000元。

对部分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承担市场风险的贫困户,公司按照800元/亩的价格将果林进行劳务承包,年终结算。同时实行入股分红。贫困户利用到户帮扶资金、产业周转金和小额信用贷款等入股公司,按照入股资金8—13%分红,实现了增收。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9/0109/260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