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首页幻灯 珍藏的岁月 永恒的记忆

珍藏的岁月 永恒的记忆

南充新闻网(记者 谯灵敏)一幅老照片是一段岁月的沉淀,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凝固在人们脑海中永恒的记忆。

在南充,有3位摄影师———邓如意、吴茂嘉、罗天文,他们长期用镜头记录着南充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发展和变迁,以及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变化。

12月11日,记者走近3位摄影师,倾听他们镜头里留存的一个个故事。

A 邓如意:难忘那年的下中坝

一泻千里的嘉陵江流经南充城区时,一股支流向东轻轻一拐,沿着山边低洼地带悄然流过,在朱凤寺下重新与主流汇合,将河滩围成一个长约4公里、宽约1公里、四面环水的湿地。这就是下中坝。

作为一名老南充人,74岁的摄影人邓如意跑遍了南充大街小巷,下中坝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之一。邓如意说,他从小生活在嘉陵江边,儿时,最爱到下中坝上玩耍,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摄影的他,便把镜头对准了这片瓜果飘香的地方。

说起南充崛起的新城,一定少不了下中坝,南充川东北金融中心在这里拔地而起。但很少有人知道,昔日的下中坝瓜果遍地、芦花纷飞、茅屋成片,是一个出产蔬菜的小村落。“下中坝由于地势低洼,每遇洪水来袭,常常成为重灾区。1956年的一场特大洪水曾将下中坝彻底淹没。”邓如意说,为了防止洪水再次冲毁房舍,下中坝上的农民全部用木头、茅草搭建起简易草房,家家户户都住在草屋里,每家草屋后都备有一只防洪过江的小木船。

这一只只木船,也成了当时为顺庆城区供应瓜果蔬菜的运输工具。邓如意介绍,下中坝大片大片地种植南瓜、冬瓜、白菜、萝卜等蔬菜瓜果,成为南充人民的“菜篮子”之一。每天下午,菜农便将采摘的瓜果蔬菜拖到江边码头,第二天天不见亮,便划着小木船横渡嘉陵江到顺庆出售。

“为了能够记录下这个场景,我先后跑了10余次,终于在1986年秋季的一天,拍下了这组还算满意的照片。”邓如意指着电脑上保存的一组照片说道。记者看到,平静的江上,一组船队浩浩荡荡前行,船上满载新鲜的南瓜,划着船的菜农脸上全是丰收的喜悦。

坝上的农户,除了种植蔬菜,闲暇时,常荡一叶小舟,在河汊之中捕鱼捞虾……回忆中,邓如意感到这些生活场景恍如昨日。

时光回到现在,随着南充城市的发展,如今的下中坝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而川东北金融中心坐落于此,南充城市这片土地上的后起之秀,正在成就一城的荣耀。2017年,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里,邓如意再次拿起相机,站在朱凤寺上登高而望,拍下这片全新的土地。“这些年来,社会发展很快,南充的变化也大得很。”邓如意说。

如今下中坝变得“高大上”了,但那片“原始”的土地仍透过邓如意的照片熠熠生辉。

B 吴茂嘉:20年前的南充交通成记忆

车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及人们生活水平发展的缩影。

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南充嘉陵江上仅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通车的大桥———白塔嘉陵江大桥。那时,私家车十分少见,见到的大多是“奥拓车”,桥上日夜行驶的车辆主要为南来北往的客车、货车,大量的摩托车、自行车,以及拉货的三轮车、板板车。

吴茂嘉,南充市企业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南充市旅游文化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世纪之交至今,他用镜头记录着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迁便是其中之一。

1999年7月7日这一天,漫步在大桥上的吴茂嘉,被眼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吸引,他迅速按下了快门:意气风发骑着自行车上班的青年,大汗淋漓拉着载货三轮车的工人,飞驰而过的货车,乘客爆满的大巴车……桥两边是石头栏杆,桥面没有交通标志线,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

“近年来,汽车代替了自行车,桥面划上了交通标志线,栏杆也更新换代为色彩明亮、造型美观的钢制栏杆。”吴茂嘉说,大桥经过几次修复,慢慢改变着。

改革开放以来,南充经济、城建、交通等各个领域日新月异,南充嘉陵江上除横跨东西两岸的白塔嘉陵将大桥外,已新建起3座跨江城市桥梁,一座跨江大桥已建成即将通车,另一座即将开建。桥上日夜穿行的,是五彩缤纷、百型千姿的车辆,已成为嘉陵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C 罗天文:一座石刻让他按下快门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悠久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

在原南充县城川主街附近残存的一段明代古城墙门洞东侧石壁上,曾有“抗战到底”石刻。城墙厚6.5米、高3.8米。“抗战到底”石刻,字径在1.2米左右,为1939年南充人卢握山巡官手书、工匠阴刻而成,意在激励中国民众抗日救亡、抵御侵略的斗志。

早年在工厂上班的罗天文业余热爱摄影,拍摄的照片时常见诸报刊和杂志。这些照片中,就有反映文物保护题材的。

1997年春,下班回家的罗天文路过“抗战到底”石刻,看到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周围建筑都被拆除,只剩石刻孤独地屹立于此,几名小孩在旁边无忧无虑地嬉闹。“说不定有一天,石刻也将被拆除。”想到这里,他不禁心生伤感,并按下了快门将这一瞬间定格。

果然,这是石刻最后一次出现在罗天文的镜头中。2002年,因建设滨江大道,“抗战到底”石刻被拆除。直到2006年年底,在修建南门坝生态公园外滩景区时,有关部门依照拓摹样本恢复重建“抗战到底”石刻。

2012年9月18日,顺庆区孔迩街小学的学生在恢复重建的石刻下面宣誓,罗天文再次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照片中,身着白色校服、戴着红领巾的学生,正对着“抗战到底”石刻庄严宣誓,一旁,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抗战到底’石刻能引导青少年追忆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罗天文说,这就是他用镜头记录文物的初衷。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1214/2569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