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实现乡村振兴 南充小山村发生凤凰涅槃般的嬗变

实现乡村振兴 南充小山村发生凤凰涅槃般的嬗变

 

16330400604ae1e4b564010ffeffabd0

高坪区阙家镇产业围着农家转,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9月12日,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粉墙黛瓦,丝丝烟雨中,在民宿门口,三三两两的游客拍照合影,整个村子平添一分川北民居味道。

多年前,当地流传一句歌谣:“泥巴田,土墙房,有女不嫁五龙郎。”那时,贫穷和落后让五龙村远近闻名。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五龙村在一年多时间里,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嬗变。今年前8月,这个人口1500余人的村庄,接待游客5万人次,同比增长100%,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翻了番。

农业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踏访南充广袤农村,嬗变的岂止是五龙村!在这里,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已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焕发生机;在这里,村落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了城里人心仪向往的后花园;在这里,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写照,而是拿着手机搞种植,开着小车办民宿……

广袤农村新风扑面

乡村的美丽“蝶变”,犹如一幅泼墨画卷徐徐展开,美景次第入眼

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昔日的贫困村破茧成蝶:农房翻修一新;田埂推平,小田变大,荒山去杂,成片的产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村民活动中心、电商超市、村卫生站、停车场等一应俱全;4个居民聚居点主体工程完成;6.5米宽的“高规格”村道在村内延伸,串联起入户小道和生产便道;寓意“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风、云、日、月四大景点前,游客来来往往。站在制高点上俯瞰,视野范围之内是成片的红芯王柚,勤劳的村民满脸洋溢着笑容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

过去的兴云村是一片贫瘠的村子,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土路与外界相连,雨天泥泞难行,人走鞋不来,车走左摇右摆。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踏上振兴之途的南充乡村,旧貌换新颜,开始实景演绎乡村振兴的盛大图景。

兴云村的变化,引来村民回乡创业潮。54岁的马成斌和妻子以前一直在广州打工,2017年回乡,在村里建筑工地和园区就近务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粮食直补、入股分红,一年总收入3万元。

对于南充来说,兴云村是个缩影。

初秋时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一片生机。崭新的水泥路两侧,开得正艳的格桑花“夹道”迎客。花海之间,是错落有致的灰瓦白墙———安溪潮村的幸福新居。从山坡向下俯瞰,玉带般的水泥路蜿蜒起伏,通向一个个村民聚居点。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波光粼粼的鱼塘整齐划一呈格状分布,这是村子振兴的重要载体。

84岁的村民谭精业,每天都会早起,给庭院里的作物浇水。他家的2层洋房前的小院子里,前有菜园,后有果树。“以前,村子就是一个山沟沟,三天不下雨,脸都洗不成。”现在,谭精业和乡亲们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天然气,实现了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

67岁的村民谭信显,家里4口人,家中土地流转,租金头三年每亩100元、入股蛋鸡厂投资分红1.5万元、蛋鸡厂打工收入1.8万元……算下来,单他与老伴两人一年的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

谭信显常笑称自己幸福指数比城里人都高,“吃水不用挑,煮饭不用柴烧。出门脚不沾泥巴,坐在家里就挣钱。”这样的生活,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红的、白的、黄的,各色鲜花点缀着村庄。走进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漂亮的民居与怡然自乐的村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勾勒出一幅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乡村美景图。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合股经营”三种方式,双龙桥村引导群众利用闲置的房屋开办农家乐37家,家庭旅馆5家,发展农村电商2家,推行“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2017年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增收1500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西充县金泉乡板凳垭村则地处金太产业环线核心区,昔日的荒山荒坡平整一新,1200亩土地上,柑橘树苗横成排、竖成行。

在西充县,一个个乡村美景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广袤的农村变成了一个大公园。

蓬安县新园乡油坊坝村,连绵起伏的丘陵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这是蓬安着力打造的集桑树规模化栽植、蚕桑综合加工、循环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蜀北桑海”。

南部县盘龙镇窑坝寺村,一条条村道和产业路蜿蜒曲折,阡陌纵横的水泥公路通村达户,道路两边视野范围内为成片成片的大棚,如今村里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智能育苗大棚,自动化连栋大棚和高标准温室大棚各30000平方米,水产品养殖塘堰200亩。

顺庆区凤山乡三百梯村,新建的白墙红瓦文化活动室漂亮大气,一旁的“荣誉墙”上,“文明新风之星”“自立自强之星”“环境卫生之星”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公示在墙。在三百梯村转一圈会发现,村民的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柴草农具堆放得整整齐齐,文明新风吹遍小山村。

农民不富,谈何乡村振兴?

锁定乡村振兴五大发力方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南充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传统农业大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全市共有1290个贫困村、19.1万贫困户、57.8万贫困人口。

农民不富,谈何乡村振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振兴乡村。对于南充来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抓住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

走进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满眼都是绿油油的一片,这里高标准建起了柑橘产业园。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鼓山村坚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保险”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根据利益联结方式细分为“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3种类别,吸纳全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近万人入园发展。

走在蓬安县巨龙镇马家嘴村,也被柑橘产业所震撼。“产业园区由马家嘴村、合作村和分水岭村3个贫困村跨村联建,打造万亩柑橘产业带,覆盖15个村民小组。”巨龙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柑橘产业带每亩栽种45株,三年后挂果,每株可产柑橘10公斤,按当前每公斤1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的效益4500元,林下再套种蔬菜,亩产值则可以达到6000元。

“乡村振兴”一直贯穿着蓬安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采取“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的方式,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基本实现脱贫村“村村建园、户户入园、人人受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充县着力打造乡村产业旅游环线,形成产业和旅游、一产和三产完美融合,以打造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核心基地为依托,高标准建成了六大产业园区。金太线百里百村柑橘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便是西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匠心之作。示范园区覆盖金泉、太平等15个乡镇、103个村,规划建设柑橘产业园5.6万亩,实现“春夏品果赏花、秋冬运动养生”,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在嘉陵区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作战时间表上,清晰地记录着今年全区正在实施的14个产业扶贫项目、每季度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重点县(示范县)等项目为载体,新(改)建柑橘(柠檬)基地5万亩、粮油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5000亩、蚕(茶)桑基地5000亩、核桃和花椒基地5万余亩,统筹推进全区32个“天兆模式”生猪脱贫奔康产业园全面建成投产……

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常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四个口袋一样重,一遇自然灾害“倾家荡产”,一遇市场波动“血本无归”,成为横在贫困户脱贫路上的堡垒。如何攻破堡垒?仪陇县的做法是发展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同贫困群众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菇农忙着采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三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参与种植获得收益,仅入股的保底分红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

南充坚持聚焦脱贫标准,攻坚基础保障;聚焦群众增收,攻坚产业培育;聚焦脱贫质量,攻坚机制创新;聚焦问题导向,攻坚责任落实。“四个聚焦”,以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载体,培育脱贫奔康长效产业,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稳定增收,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市794个贫困村成功退出,49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至1.5%。

告别了贫困,农村老百姓挺直腰杆,疾步行走在奔康路上,努力进行着乡村振兴的实践。

 

守护乡村文化生态

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乡土文化得到传承的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心仪之地

秋高气爽,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游人如织,游客体验水上自行车、游船和自行车骑游,品尝特色蒸笼宴、农家菜,到素清民宿喝点咖啡,到菜院里采摘蔬菜。“来到这里,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唤回旧时的回忆。”这是游客的心里话。

对于农村来说,这里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充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宜居、富民、和谐、美丽乡村。

五龙村在南充乡村振兴实践中,树立了一个风向。在规划打造新村时,五龙村邀请设计师打造别具一格的川北精品民宿群,把木工活、耕田、种菜等日常活动加以设计,把诗意的田园生活产品化,让游客获得独特体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都渴望诗意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既是发展乡村旅游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宋海泉说,在五龙村建设民宿,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的目的正在于此。

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宋海泉,曾被委派全权负责五龙村乡村旅游业规划。他一手打造的川北精品民宿———素清小院,去年9月底落成之后,短短一个月,营业额便达到20多万元。

在这之前,素清小院只是贫困群众王素清家的一栋破旧民宅,泥巴篾片做的墙,不少地方已经开裂。改造时,原有的格局,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功能则实现现代化,首先对原有房子的整体结构进行加固,更换立柱和横梁等承重结构。屋顶铺设混凝土层,然后是隔热层、盖瓦。每个房间在屋顶开有大的采光孔,用玻璃代替原来的亮瓦,使得房间采光更好。小院的院坝中,摆放了各种造型的盆景,就地搜集的陶罐,废弃的玩具车、自行车等,经过加工,成了盆景的一部分。

如今,五龙村已经整体打造7栋精品民宿,加上配套的玻璃屋、木头房子,共计50余个床位,形成了一个高端休闲度假区。

把民宿建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硬件有了,关键是要注入灵魂。”宋海泉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渴望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何把诗意的田园生活变得可消费呢?那就是要把它产品化。于是,设计队伍又给精品民宿注入了可供消费的诗意化产品,如推出特色蒸笼宴,寻找当地老木匠、石匠、篾匠等传统匠人,根据他们的老工艺,对操作流程重新设计,让游客在匠人的指导下,能迅速做出各种工艺品。

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大多都保留着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财富以及附着于上面的无形资产,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族、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方面不同的风格。正是这些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财富,才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抓住文化内涵的牛鼻子,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合力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这已经成为南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

走在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村道上,只见水洞坪、猴坪山两座高山与锁口古村落隔河相望,村内树木参天,民居四周绿树掩映,风景如画。蜿蜒流淌的文殊河是锁口村的“母亲河”,河水清澈见底,像一根玉带穿村而过,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锁口村党支部书记吴明祥介绍,明清以来,外地移民在此定居逐渐形成锁口村,村落选址于猴坪山下文殊河旁,临水而居、傍山而建。如今,在锁口村的规划建设中,当地一直注重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原生态尽量保留,成了世外桃源。

锁口村是我市省级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在高坪区斑竹乡朝阳庵村,嘉陵区天星乡龙归院村,阆中市柏桠镇老房嘴村、千佛镇小保宁村,南部县永定镇永定村,蓬安县高庙乡兔伏村、鲜店乡铜鼓寨村、徐家镇华光村,西充县槐树镇青龙观村,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马鞍镇永安村等传统村落,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稻草垛……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成为了久居城市的市民心仪的旅游之地。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南充秀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嘉陵江畔徐徐展开。(记者 李奎/文 陈村铭/图 实习生 刘玲菁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921/2458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