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二级头条 “1.5%”:用“100%”真情写就

“1.5%”:用“100%”真情写就

脱贫

高坪区青居镇脱贫奔康柑橘产业示范带  记者 陆待君 摄

◆产业带动,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截至目前,已建成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926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启动暗访督查工作,采取“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在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立“农民夜校”、实施“就业增收奖补”“种养业增收奖补”“孝老爱亲奖补”等政策,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南充,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总人口760万。9个县(市、区)中,曾有国家级贫困县4个。2014年,全市有129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1万户、57.7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攻坚拔寨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力度,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截至目前,南充共退出贫困村794个、脱贫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降为1.5%;南部县、蓬安县已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高坪区、嘉陵区、仪陇县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嘉陵区、仪陇县正全面准备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阆中市、营山县计划今年“摘帽”。2016年,南充在四川省脱贫攻坚考核中位列第一。

产业带动 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6月11日上午,记者步入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但见民房错落有致,村道宽阔平坦,高标准建设的脱贫奔康产业园似棋盘一般铺展开来。

“以前,贫穷让人看不到希望,如今,政策越来越好,我不仅脱了贫,还能挣钱养家。”年逾60岁的蒲世春给记者算了笔账,村上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桃子、李子、柑橘等产业,他把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业主,每年能得近3000元土地流转金,加上在产业园务工、种植庭院经济等收入,他一年能挣2万元左右。

一立镇党委书记吴鹏介绍,该镇已发展起20万只跑山鸡、8000亩伏季水果、2000亩干果,2000亩中药材。截至2017年底,在产业带动下,该镇退出贫困村3个,脱贫551户、1856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生命线”,产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目标,在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稳定增收。

根据贫困群众大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特点,我市坚持市场导向、抱团发展、群众主体,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分类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同时,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的方式,联动推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此外,创新性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三大机制”,强化保障,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参与、实实在在增收。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926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暗访督查 压紧压实扶贫责任

2016年7月,市脱贫办暗访组对某村进行暗访时,发现该村贫困户识别程序不落实、到户措施不落实、干部帮扶不落实等突出问题。暗访情况通报后,该村所在乡的乡党委书记猛然警醒,第二天就到村里召开座谈会,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当晚,该乡党委书记还住在贫困户家中,切身感受贫困群众的生活,那一夜,他彻夜未眠。这个不眠之夜,让该乡党委书记坚定了脱贫攻坚决心。随后,他与乡、村两级干部痛定思痛,带领贫困群众发展订单农业,贫困户住房由破到好、收入由少到多,干群关系逐渐从疏到亲。

“开会千次,不如暗访督查一次!”在市政府副市长、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向贵瑜看来,如果工作落不到实处,那么再好的安排部署、政策措施都是在做无用功。暗访督查,就是检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最好办法。

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按照“必须熟悉扶贫政策,必须敏锐发现问题,必须精准开出处方,必须敢于较真碰硬,必须能够吃苦耐劳”的标准,遴选了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了12个暗访组。制定《脱贫攻坚督查暗访手册》,明确随机抽村、直接入户、跟踪核查、全市通报、回访问效暗访“五步工作法”。暗访过程中做到“三不两全程一跟踪”,即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要陪同、事后不准接待,邀请记者全程参与、全程录音录像,对暗访发现的问题扭住不放、跟踪到底。

自2016年5月启动暗访督查工作以来,我市12个暗访组已访遍全市所有乡镇,走访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共印发《每日快报》334期,梳理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6000余条。“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党建引领 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7年1月24日,“感动南充2016”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市农牧业局团委副书记、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第一书记刘晓丹等10名决战全胜脱贫攻坚人物群体亮相颁奖晚会。刘晓丹饱含深情地说:“农民不致富,我就不回家!”此时,全场掌声如潮。这掌声,为奋战在一线的脱贫攻坚先进标杆响起,也反映出我市整个脱贫攻坚队伍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面貌。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市坚持加强思想引领,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加强责任引领,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加强干部引领,打造脱贫攻坚“突击队”;加强组织引领,筑牢脱贫攻坚“桥头堡”;加强风气引领,树好脱贫攻坚“风向标”。全市34名市厅级干部以上率下,带头联系指导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带头帮扶指导乡镇和贫困村。

在党建引领下,全市8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被点燃,他们走村入户、下沉一线,围着脱贫转、扭着脱贫干、盯着脱贫看,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在帮扶干部带动下,全市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众志成城奔小康。

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我市探索建立了“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引入保险机构对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承保,给扶贫产业安上“保险杠”,给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针对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和盲目攀比心理,我市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立“农民夜校”,通过组织贫困群众学习参观先进做法、树立脱贫模范典范现身说法示范带动、认真宣讲国家扶贫方针政策等途径,为贫困户自主脱贫“扶志”“扶智”。对于个别贫困群众在脱贫过程中懒懒散散、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市实行“增收奖补”政策。通过“就业增收奖补”“种养业增收奖补”“孝老爱亲奖补”,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防范返贫 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

因为疾病,蓬安县碧溪乡鱼塘湾村村民郑金城曾欠下一大笔债。脱贫攻坚启动后,郑金城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在帮扶政策措施支持下、各级帮扶干部带领下,他通过发展山羊养殖,成功脱贫。看着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郑金城思绪万千:“我现在虽然脱贫了,但如果今后没有了帮扶政策支持、帮扶干部带领,我该怎么办?”

郑金城的担心也是大多数贫困户的隐忧,这恰恰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所在。刚刚脱贫的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如果不给予后续支持,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再次陷入贫困,这就要求扶贫工作既要把贫困户“扶上马”,还要将他们“送一程”。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我市按照“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原则,建立、完善脱贫后续帮扶机制,防止脱贫户返贫情况发生。这既体察到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也是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对已退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面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对已脱贫群众,坚决做到政策供给只增不减、帮扶力度只增不减、帮扶力量只增不减。对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一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同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一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在20户及以下的非贫困村,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一名结对帮扶责任人,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大幅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深入开展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再行动”、政协委员“企业帮村、界别帮点、委员帮户”活动,引导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开展结对帮扶、资金援助,进一步统筹党政力量、统筹社会力量、统筹内外力量,全力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记者 李然)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613/2314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