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央媒省媒看南充 南充山顶上“夫妻小学”:既当老师又当“保姆”

南充山顶上“夫妻小学”:既当老师又当“保姆”

李科学和妻子郭虹

再过两年,李科学就60岁了,本打算过两年再招一届学生,带到毕业后就不干了,但他迟疑了一会又推翻了这个“决定”——

“如果有娃娃来读,还是要教,如果我们不教了,他们只有去中心校读,有些住得远的孩子要走两个多小时,如果家里贫困不能去租房陪读,可能就要辍学了,还是争取干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嘛”

1所小学

这是一所民办村小。二龙山村是南充嘉陵区偏远村落之一,二龙山小学现有来自附近4个行政村的59名学生,分属学前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按照年级高低被集中安排在两间教室里接受“复式教学”。

1对夫妻

校长李科学和妻子郭虹,已在这所学校坚守27年。他们不仅是老师,也是“保姆”,除了每天给孩子们上课,还要照顾住宿生的饮食生活。出于安全考虑,夫妻俩每晚都分别睡在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守着孩子们休息。

1场求助

“孩子太小,晚上打开窗户掉下去了咋整?”李科学觉得有必要给学生宿舍窗户加装雨棚和防护栏,还有厨房漏雨的地方也需要修补了……这需要3万余元费用,他拿不出,只好委托爱心人士帮忙通过网络筹款。

4月底的一天,李科学手写了一封求助信,委托一位相熟的公益人士通过网络帮忙筹款3万余元,用于修补学校食堂屋顶、给学生宿舍装防护栏、雨棚等。

这所名叫“二龙山小学”的民办学校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桥龙乡的二龙山上,海拔450米,59个学生分属于学前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李科学,正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今年是他和妻子在这里坚守的第27个年头。

再过两年,李科学就60岁了。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打算过两年再招一届学生,带到毕业后就不干了,但他迟疑了一会又推翻了这个“决定”,“如果有娃娃来读,还是要教,如果我们不教了,他们只有去中心校读,有些住得远的孩子要走两个多小时,家里贫困不能去租房陪读,可能就要辍学了,还是争取干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嘛”。

心系学生/

担心学生安全 想为宿舍加装防护栏

二龙山村与遂宁市蓬溪县交界,是南充嘉陵区偏远村落之一。 从桥龙乡场镇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行驶3公里,就是二龙山小学所在地。

5年前,两家爱心企业先后为学校捐建了4间平房和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但李科学至今没有打听到其中一家爱心企业的名字,“他们做了好事,不愿意留名”。除了校舍,学校现有的桌椅、教具、学生宿舍的高低床、空调……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

教学楼与用作食堂和图书室的平房之间隔着操场,操场不大,一侧靠近山体,另一侧是公路,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可移动篮球架放在操场两端。一下课,一名学生就抱着篮球跑到操场上准备投篮,但几次都未投进篮筐,因为没有上过正规的体育课,他并不知道投篮的正确姿势。因活动场地有限,有学生跑到公路上打闹,这让李科学和妻子郭虹很揪心,夫妻俩站在公路上,警惕着道路两头是否有车辆驶近,“虽然车子少,但还是不敢大意”。

求助的决定,始于前不久的一个雨夜。当晚,一名住宿生忘关窗户,雨水随风飘进窗户,将棉被打湿了一大截,“孩子太小,晚上打开窗户掉下去了咋整?我们可赔不起。”出于安全考虑,李科学和妻子每晚都分别睡在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守着孩子们休息。

这件事情,让李科学觉得有必要给学生宿舍窗户加装雨棚和防护栏,还有厨房屋顶漏雨的地方也需要修补了……李科学找人计算过,学校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所需费用大概3万余元,但他拿不出这笔钱,最终,一名与李科学相熟的爱心人士建议他通过网络捐款来解决眼下困境。他随后将学校的基本情况手写了3页纸,委托爱心人士帮其通过网络筹款。截至成都商报记者发稿时,该项目的筹款金额已有4400余元。

李科学说,这些年,学校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每年会给予学校一定的补助支持学校发展,不过,补助里面包括了学校平时的水费、电费等日常开支,剩下的钱相当于是自己和妻子的工资。

办学初衷/ 为让孩子就近读书 夫妻坚守村小27年

二龙山小学现有来自附近4个行政村的59名学生,分属学前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按照年级高低被集中安排在两间教室里接受“复式教学”。

“现在是人数最少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娃娃。”李科学至今记得,1991年9月1日,自己创办学校第一年招生,收了28个孩子,之后逐年增多,但最近几年学生人数开始逐渐减少。“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带着孩子到镇上租房陪读或带到城里去读书,留下的都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李科学说,59名学生里有48名是留守孩子,单亲家庭24人。

“我们这种偏僻的地方,只有读书才是出路。”李科学也曾寄望读书改变命运,1978年高考恢复,李科学曾报名参加高考,最终差4分落榜,第二年又差5分。家里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继续复读,李科学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后来与同为高中学历的妻子郭虹结婚。

尽管高考落榜,但“高中生”的头衔让李科学成为村民眼中的“文化人”。当时,村里的小学有两名公办教师,如果他们有事耽搁,李科学和妻子就去帮忙代课。“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困难,教室不够,教师也不够,村小只开两个年级,很多孩子因此错过入学年龄。”有村民建议,李科学可以自己在村里办一个学校,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难题。

1991年,李科学租下村小旁一户农家的一间房间作为教室,9月1日正式招生开课,他和妻子郭虹担任老师,之后,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依次入学,李科学便采取复式教学,往往一间教室里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时,低年级学生就自习,反之亦然。

1999年秋季开学,村小最后一名公办老师离开,二龙山村只剩下李科学和妻子郭虹两人办的学校,学校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小学”。

未来打算/ “争取干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5月3日下午1点过,成都商报记者到达二龙山小学时,学生们已吃过午饭,几名学生正在清洗碗筷。在村民们看来,李科学和妻子郭虹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保姆”。每天早上5点半,李科学和妻子就要起床,为33名住宿生做早餐,学生们6点10分起床后上早自习,7点准时吃饭。在桥龙乡逢场日,李科学还要趁学生们早自习时间,花8元钱打摩的赶到场镇上采购接下来几天所需的蔬菜肉类。上午第四节课,李科学或妻子必须抽出一人为学生准备午餐,“中午要炒一两个菜,烧一个汤”。

下午3点,是下午第一节课上课时间。这堂课是六年级的数学课,李科学先让坐在教室里侧的9名四年级学生做作业,然后开始为另外20名六年级学生上课。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教室里,妻子郭虹正在为7名二年级学生上语文课,学前班和三年级的孩子则坐在教室里埋头自习。学生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有时候以前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老师给他们(低年级)讲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顺便复习一下”。

李科学说,虽然是乡村学校,但自己还是将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都开齐了,但“英语课我们两个人(妻子)都没法”,李科学对此感到有些歉意。为此,南充当地一个公益组织在周末时会组织支教的大学生到学校为学生们补习英语,让夫妻二人觉得欣慰的是,“学生的英语成绩和中心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差不了多少”。

再过两年,李科学就60岁了,儿子已不止一次劝他,不要再坚持下去了,“干这个还不如打工强”。李科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打算过两年再招一届学生,带到毕业后就不干了,但他迟疑了一会又推翻了这个“决定”,“如果有娃娃来读,还是要教,如果我们不教了,他们只有去中心校读,有些住得远的孩子要走两个多小时,如果家里贫困不能去租房陪读,可能就要辍学了,还是争取干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嘛”。(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508/2258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