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阆中艺人上央视 向全世界展示“说春”艺术

阆中艺人上央视 向全世界展示“说春”艺术

“正月里来是新年,香花蜡烛摆神前。半夜子时辞旧岁,鸡鸣丑时是新年……”2018年除夕当天,阆中市64岁的“春倌说春”第四代传承人赵承忠在古城侯家大院“说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传奇中国节·春节》特别节目直播连线阆中,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一精彩绝伦的“说春”艺术。

3月10日,记者采访赵承忠时,他却担忧地说:“我如今年事已高,这门艺术亟须传承人。”

对赵承忠来说,“说春”是亲情的记忆。据赵承忠介绍,他家四代都是“说春”人。孩提时代,他便时常跟随父亲外出“说春”,耳濡目染,他也爱上了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艺术。

1968年,经熟人推荐,赵承忠进入当时的构溪乡公社剧团当学徒。但好景不长。1974年,因家庭原因,赵承忠被迫回家务农。

虽命运多舛,但赵承忠没有自暴自弃。他利用闲暇时间跟随父亲赵大兴学习“说春”。由于勤学苦练,赵承忠的“说春”技艺突飞猛进。在此基础上,好学的他还学习了川剧、京剧和灯戏。同时,在传统的“说春”段子上,赵承忠还结合时代变迁进行了创新,创作了《十字春》《开财门》《奉公守法春》等朗朗上口的新段子。

1984年,赵承忠正式出山“说春”,足迹遍布阆中、苍溪、巴中、旺苍、剑阁、仪陇等地。“‘说春’的目的是报春送喜。由于语言风趣诙谐,很受群众欢迎。那时我年轻,平均一天能跑近百户。”赵承忠说。

一时间,赵“春倌”名声大噪,在当地家喻户晓。赵承忠自豪地说,“‘说春’艺术在1986年前后风靡一时,当时我一天至少跑80余户,多则130户。户主赏钱通常四角至几十元不等。我用103天时间赚来的钱,修建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成了方圆百里、人尽皆知的‘大财主’”。

赵承忠的迅速走红,让不少人眼红。一时间,不少村民纷纷效仿他,肩背褡裢,内装春牛、历册子、米粮,手持孝春棒,走门串户“说春”。“春倌每到一户,便要细心观察家里摆设,再以顺口溜的形式编出吉祥话,通过‘说唱’的形式表演出来。”赵承忠说,“很多‘说春’段子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即兴编创的。”“春倌”一般从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走乡串村,到次年春分结束,而春节前后则是“说春”的高峰期。

但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说春”这门传统艺术逐渐衰落。为了生存,赵承忠跟随二哥外出务工。

2008年,老观镇在大年三十前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表演,向全镇老百姓拜年。经人推荐,主办方将回乡过年的赵承忠请到老观表演。离开“说春”舞台近20年的赵承忠凭借娴熟的口技赢得了满堂彩。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阆中市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进行验收。在此期间,该市在水码头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年文化民俗演出,赵承忠再次登台“说春”,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

随后的几年间,赵承忠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几十场“说春”表演,经媒体宣传报道,赵“春倌”的名字再次为大众熟悉。2012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先后3次前往赵承忠家,对他进行采访。2015年大年三十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并机直播阆中年俗活动,赵承忠再次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他炉火纯青的“说春”技术。

“说春”要求“春倌”记忆力强,吃得苦,有一定学历,但收入并不高。赵承忠说,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学习。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寻找传承人。2014年,曾有一位40多岁的同乡主动向他拜师学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赵承忠认为他没有天赋,只好无奈放弃。

“再过几年,我的年龄太大了就教不了了,‘说春’这门艺术真的就可能失传了。”赵承忠说,为推动“说春”文化活态传承,目前,他积极将“说春”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承忠告诉记者,申遗之路虽然漫长,但他坚定不移。(●杨膳宁

(原标题:“春倌说春”第四代传承人:传统技艺盼传人)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314/2173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