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专题“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基层见闻 新春感受家乡巨变 返乡人员想要留下来

新春感受家乡巨变 返乡人员想要留下来

近日,位于嘉陵区大通镇安国院村4组的柠檬产业园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本是当地人,却常年在外务工,有时几年才回一次老家。看到家乡一幢幢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上万亩产业园连成一片,他们不禁感叹:家乡的发展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以后打工不用去外地了。

劳动力缺乏 产业发展还需请“外援”

“我们通过发展柠檬、柑橘等果树产业,涉及全镇22个村,80%以上的土地流转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仅土地流转租金就超过900万元。”在现场,大通镇党委书记胥勇一边带领务工返乡人员参观,一边详细地为他们讲解。

据了解,近年来,大通镇通过引进业主35人,成片栽植1.5万亩柠檬和柑橘,平均年产柠檬和柑橘2万公斤。经过当地政府和业主的共同努力,去年,大通镇农业产业园区出售的柠檬每公斤8元以上。胥勇说,这些柠檬畅销国内外,甚至还销往了俄罗斯,实现了产销两旺。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老百姓通过在园区务工、土地出租等摇身一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以该镇芝麻湾村绿地申嘉农业产业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引入后,不仅让这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人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

产业发展起来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因为本地人工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丰收的季节,镇干部全部成了“包工头”,每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到周边乡镇去联系工人,再将联系好的农民工用客车接到大通镇务工,每天车接车送、中午管伙食,每人每天工资60到80元。

返乡人员连连感叹: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劳动力缺乏成为了制约我们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胥勇告诉记者,整个大通镇有1.8万劳动力,但近60%的劳动力都选择到外地务工。一方面,当地这么多劳动力都去了外地打工;另一方面,繁忙时要到其他乡镇请“外援”,显得有些矛盾。

时值春节,许多在外务工人员都回到了家乡。为了让大家看到家乡的变化,激发他们为家乡出力的热情,当天,胥勇抓住这一时机,特意把大家组织起来,“其实,你们以后完全可以留在老家当家庭农场主,经营流转土地,或者开办农家乐,都是不错的创收途径。”胥勇说。

其实,大通镇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早有成功的先例。龙台寺村的赵德远曾经在广州打工,在那里,他学到了饲养眼镜蛇的技术。当地政府得知后,动员其回到老家,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另起炉灶”,并且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如今,赵德远在大通镇早已干得风风火火,年收益可达100多万元。

通过一上午时间的参观、了解,一些回到家乡的在外务工人员动了心,安国院村4组的蒲华琼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3岁的蒲华琼常年在攀枝花市做零工,由于路途遥远,她一、两年才能回一次家。

此番参观后,蒲华琼连连感叹:“家乡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现在不仅出行更方便,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较之以往都大有改观,看上去让人觉得舒心。”蒲华琼说,家乡现在既然如此繁荣,真的可以考虑留下来了。(记者 刘舒艺)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219/214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