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央媒省媒看南充 阆中:旅游加点“文化味”做出新鲜“招牌菜”

阆中:旅游加点“文化味”做出新鲜“招牌菜”

“春来到,节又到,春节老人赐福喽!”2月4日,阆中古城中天楼下,4位老人身穿汉服,手握赐福的旗幌向过往游客作揖拜年。“第一次听说‘春节老人’,真是新鲜。”几名西安游客驻足观看拍照。

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是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也就有了“春节”的说法。因此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阆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在此交织,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共生。为此,阆中提出“文化为魂、文旅互动”的发展思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

文化为魂,古城活力迸发。去年,阆中接待游客达1044.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9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打造文化IP 人与景“交流互动”

“春节老人”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想停下来仔细了解,该去哪里?

与古城一江之隔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是好去处。园外设有年街,园内以春节文化为轴,分布汉阙大门、春节文化广场、落下闳纪念广场、十二生肖大道、春节文化馆等,高4.5米直径3米重15吨的春节福钟,是公园地标。

“停得下来”,正是文化旅游魅力所在。“让游客不满足于游山玩水,还想了解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与景点充分交流互动。”阆中市文旅广局党委委员王君告诉记者,近年来阆中古城在保持原风原貌基础上,积极新建复建历史文化点位,充实文化看点。

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川北道台”明代辖31县,清代辖25县,治所均设在阆中。2016年,阆中道台衙门复建工程竣工,成为全国现存的两处道台衙门之一。在这里,精心打造的“道台”审案、体察民情、街头断案等情景剧颇受游客青睐。“通过整理道台衙门的文化遗存,又发现许多散落民间的故事、文物等,为进一步充实文化内容提供了史实依据。”阆中市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IP不断涌现,正在拉伸阆中旅游产业链。

1月31日晚,古城南津关热闹非凡。守门的“张飞”、轻快的民歌《晾衣裳》、“陈氏三状元”的读书声……沿着长街漫步,一幕幕实景表演配合嘉陵江夜景,令人流连忘返。这是阆中联手四川省歌舞剧院打造的大型移动实景演出《阆苑仙境》,融合戏剧、舞蹈、音乐等元素,展示当地名人轶事与民间传说。演出公司负责人介绍,《阆苑仙境》总时长约1个小时,每逢节假日场场爆满,“白天是古镇,晚上变舞台,让来阆中游客高高兴兴留下来。”

挖掘还在继续。围绕“春节老人”做文章,阆中启动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包括“春节老人”形象全球征集、年味美食节、新春曲艺节、迎春花灯节、春节老人邮局等系列活动,一直持续到3月中旬。

下一步,阆中还将启动春节文化年街项目,打造中华文化主轴区、博物馆、民俗文化街、非遗文化街等。

全域发力 文旅融合各有“招牌菜”

这几天,阆中市桥楼乡党委书记赵勇刚格外忙碌。正月初一,在“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居及活动地桥楼乡落阳村,将举办千人祭拜活动,吸引全国古天文爱好者参加。“后面还有民俗文化汇演,我们桥楼乡这下要火了!”

桥楼乡地处偏远,除了落下闳故里这顶“帽子”,还保留倮罗说春、磨盘宴、簸箕宴等传统民俗。“尝试过推广,但是面小量少,一直影响不大。”赵勇刚说,在没有专业力量规划打造前,当地把重点放在文化遗存保护上。去年,南充启动落下闳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桥楼乡迎来发展新机遇,该乡将建4A级景区,以天文文化为核心打造落下闳故居,还包括老牛山万亩松林度假区和南山康养中心。

在老观镇,年文化体验已成当地旅游的“招牌菜”。“腊八节”当天,一支民俗游街队伍身着盛装,舞龙狮划龙船,走街串巷为居民祈福迎春送吉祥。当地围绕“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这一思路,举办杀年猪、吃庖汤等传统年文化体验活动,颇受游客青睐。

发力乡村旅游,过去“沉睡”的文化资源正在苏醒。以傩戏、撵年等为代表的思依镇,非物质文化遗存时间久远,风格古朴厚重;在洪山、水观等地,板凳龙、皮影戏等民俗项目,体现耕植移民风格;以巴象鼓舞、牛肉烹制技术等为代表的保宁、江南、河溪等地,集中了阆中众多精湛的传统技艺……

阆中市提出,要借力脱贫攻坚基础大改善,依托地方特色文化生态资源,打造裕华镇佘家沟村、天宫乡临江镇村等田园综合体,以老观古镇、古蜀道、构溪河湿地为支撑的江北生态农业休闲示范片,以木兰湖、落下闳故居等为支撑的江西传统农业体验示范片等,探索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伍力)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208/2129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