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要闻 气质南充城 穿越两千余年历史再出发

气质南充城 穿越两千余年历史再出发

雄居西山的开汉楼见证了南充的“成长”。 记者 张力 摄

●南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市域保护层次,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带、三核、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带”指嘉陵江文化景观带;“三核” 指阆中、南充、蓬安三个核心名城;“四廊” 指四条历史文化廊道,“多点” 指多处历史文化片区、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开敞空间

●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努力打造一座“山依凌云家临江,知快守慢、润物不争”的气质南充城

近日,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我市实施《南充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30)》(以下简称《保护规划》),并要求做到明确保护总体目标、构建合理的保护体系、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严格实施《保护规划》,增强公众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意识。

《保护规划》从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形态演变等方面回顾了南充城市发展历史,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构建了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立了历史文化保护结构,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制定了文态建设规划举措,为今后的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保障。

1 两千余年演变 积淀南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充作为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置安汉县始,至今建成2200多年。历史上,南充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重要地理位置,又因城址靠近嘉陵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交通方便,商贸繁荣。从古至今,南充一直就是川东北重镇,水陆交通要道,川东北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保护规划》在名城历史演变中提到南充的历史沿革,将其分成了“建置前史、安汉置县、南充之名”三大部分:从夏时期至秦时期“嘉陵江畔有果氏部落广植柑橘闻名”开始,再从西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蚕桑之乡、丝绸之城、三国文化、风水文化”逐渐发展兴旺,最后从五代时期至1993年设立南充市“丝绸之城、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繁荣壮大”,全面梳理出了南充两千多年的历史沿革。

在城址变迁方面,《保护规划》经过梳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南充建城千年以来城址虽几度变迁,但都选址在嘉陵江畔临水枕山而建。”

在形态演变方面,则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解放前:南充自明莲池坝筑城以来,一直以自然山体为背景,依托江河而建,城市用地沿河流与道路发展方向在山间自然生长,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指状”的城市形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南充城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面积较小,明清时期城市规模在1平方公里以下,民国时期拆除城墙后城市虽稍有发展,但受战乱影响规模仍约1.3平方公里。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充在建城千年后迎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形态变化明显。

现在的南充,以旧城区为中心,沿河两侧串联向外展开,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和“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总体发展战略。

经过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形态演变,加上自1950年起,南充市曾进行过七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南充市的城市发展起指导作用,南充市的城市建设有章可循,发展至今已经由建国初期1.6平方公里的小城市成为一座大城市。

1986年,阆中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市、蓬安县被评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分布中,南充、阆中地位突出,其体现出的川东北地区古天文文化、风水文化、嘉陵江文化的巴蜀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如今,经过发展演变,南充整个市域文化特色呈现出“一江三名城,丝绸、三国文化为底、多文化交织”的历史文化格局。

“南充城市空间发展虽然镌刻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但城市形态发展稳定。”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局编制科科长郭锡效说,南充市由于地处嘉陵江东西两岸平坝上,沿江平坝是城市用地的首选,城市空间结构由分散式组团隔江发展———组团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结构进程。地形地貌因素、交通、用地条件、经济发展是影响南充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

2 研究价值巨大 名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经过《保护规划》梳理研究,南充市历史文化特征概况总体为“嘉陵江中游城市,山水格局独具魅力;立城久远、文化层次丰富多元;人才辈出;古镇、古村、古迹众多”。而南充市历史文化要素构成则在自然科学、政治军事、生活生产三大领域中细分成为“城市格局、古代天文、居住风水”和“三国文化、红色革命”以及“码头文化、川北文化、丝绸文化、宗教文化、‘果’文化”。

据郭锡效介绍,城市格局中,阆中古城以其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最具代表,而嘉陵江流经青居镇时形成一处具有世界地貌奇观的359度回旋“嘉陵江第一曲流”也颇具代表。

据了解,在古天文文化、居住风水中,南充历史文化名人、西汉天文学家、历史学家落下闳,因其创立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而影响深远。此外,以陈寿著《三国志》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朱德、罗瑞卿、张澜、张思德等历史名人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加上南充历经千年形成的码头文化、川北文化、丝绸文化,共同组成了南充历史文化名城巨大的研究价值。

《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天文观测选址、三国史学研究价值、依嘉陵江筑城选址及形态演变、川北人类社会、嘉陵江第一曲流风水格局”和具有旅游及经济价值的“三国遗迹寻踪;码头、山水、古迹观光;种植、纺织品牌”是南充重点挖掘和发扬的历史文化资源。

“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南充市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也相应增加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近年来,南充市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名城保护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郭锡效说,目前,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上仍然存在历史文化名城意识的真正认识还不到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手段和措施乏力以及缺乏系统保护思路支撑,名城总体保护形势严峻。

“现阶段,由于部分现代化建设与传统环境和历史风貌产生矛盾,导致城市特色的逐渐消失,加上地方法规的缺失、保护规划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一些城市整体风貌特色被破坏、历史地段范围逐步缩小,使得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郭锡效说,在下一步保护重点中,我们将着力建立起系统的保护体系,重视山水环境保护,以重点保护带动全面保护,分类开展历史地段保护工作,从不同角度梳理和丰富文物古迹保护,并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3 《保护规划》批复实施 形成“一带、三核、四廊、多点”空间结构

为更好地保护南充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既符合现代及未来的生产生活要求,又保持其独有的城市风貌,2014年,《保护规划》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于今年1月得到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保护规划》明确指出,南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对南充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南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其适用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中中心城区范围一致。规划范围应包括整个市区,面积140平方公里。保护规划期限与南充总体规划相衔接,即近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而保护思路则是“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构成,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结构、明确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制定文态建设规划举措”。

《保护规划》将秉承“严格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范围覆盖至近代及有特色的街区、建筑等;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层面的基础上,结合旧城更新,提出近期改造措施;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建设中心城区文态展示体系,将南充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突显并融入城市发展”的保护理念,以达到“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框架,完善保护和展示两个体系;努力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解决旧城交通的现代化、用地功能的调整、风貌特色的形成等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与城市设计相结合,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风貌、文物古迹等在构成城市风貌特色中的积极作用,来提升南充的历史文化名城软实力”的总体目标。

据郭锡效介绍,对于南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在市域保护层次,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带、三核、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带”指嘉陵江文化景观带,“三核”指阆中、南充、蓬安三个核心名城,“四廊”指四条历史文化廊道,“多点”指多处历史文化片区、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开敞空间。并将充分展示利用南充的历史文化,形成“一轴、一环、多点”的展示结构。其中,“一轴”———嘉陵江名城展示轴;“一环”———串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展示带;“多点”———展示功能区、特色城镇、特色农村社区历史文化特色的资源聚集点,并以嘉陵江为纽带串联三个核心展示城市阆中———蓬安———南充,形成阆山嘉水、嘉陵江第一桑梓、嘉陵江第一曲流为主体的嘉陵江展示带。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及风景名胜区形成的各具(市、区)特色的展示内容。

“南充城市嘉陵江、西河、荆溪,‘一江二河’由北向南蜿蜒城区,西部西山、南部猪山,东部万亩青松森林公园,北部清泉山等山屏列于嘉陵江两岸;相互簇拥的田园带坝与山林丘峦,构成了这一地域大地景观的基本特征,并充分体现出自然山水温柔、优美、秀丽的一面。同处嘉陵江流域的其他城市相比,南充没有广元军事要冲、地势险要的倔强与硬朗却多了一分柔情与温婉;南充没有重庆两江交汇、气势磅礴的奔放与粗犷却多了一分内敛与安静。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我们将努力打造一座‘山依凌云家临江,知快守慢、润物不争’的气质南充城。”郭锡效说。

◆相关链接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分布

四川省历史悠久、 文化昌盛。境内三个集中的片区: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大致可分为:

川西历史文化名城群: 以成都、都江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集中体现了四川盆地天府之国蜀文化的千年传承。

川南历史文化名城群:以自贡、泸州、南充为代表集中体现盐文化、酒文化、长江文化。

川北历史文化名城群:以阆中、南充为代表体现川东北地区古天文文化、风水文化、嘉陵江文化的巴蜀文化传承。

南充市域文化特色分析

南充市幅员辽阔,嘉陵江由北至南贯穿全境。各县(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嘉陵江的串联下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

北部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以风水文化、巴文化为特点,又具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的共性;

中部的蓬安县、西充县、营山县以古城古镇文化、相如文化为特点,红色文化、丝绸为共性;

南部的南充市以码头文化、 果文化为特点,兼具丝绸文化、三国文化。(记者 杜杰 实习生 贾惠兰 杜滨洋

文章来源:http://www.cnncw.cn/2018/0128/210792.shtml